• <font id="db5lr"></font>
    <video id="db5lr"></video>
    <video id="db5lr"></video><code id="db5lr"><form id="db5lr"><del id="db5lr"></del></form></code>
  • <wbr id="db5lr"><nav id="db5lr"><legend id="db5lr"></legend></nav></wbr>

  •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黨建文化 > 文學藝術

    看擺社

    來源:自創 作者:張清建 發布時間:2024-02-27 文字大?。?a href="javascript:" id="da">大 |

    新年的鞭炮聲還沒走遠,正月十五鬧元宵的氛圍越來越濃了。你看,大紅大紅的燈籠掛起來,即浪還騷的大秧歌扭起來,威風震天的鑼鼓敲起來,搖頭擺尾的醒獅舞起來,萬馬齊喑似的高蹺跳起來,游龍潛江般的竹馬旱船劃起來,把濃濃的年味再次推向又一個新境界。

    當閩粵大地萬人空巷的英歌舞遠涉重洋,名揚海外;當黃土高坡的安塞腰鼓一路突飛猛進,敲進春晚大舞臺;當東北黑土地上的神調唱起來、大秧歌扭起來;當八百里秦川原上的老腔激昂鏗鏘;當江浙的吳儂軟語低吟淺唱;而在孕育了華夏民族、炎黃子孫的黃河流域,經歷幾千年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洗禮的中原大地,農耕文明雖刀光劍影、群雄逐鹿、頻遭劫難,卻都是一次次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文化根脈依然瓜瓞延綿、生生不息,至今枝繁葉茂、繁花似錦。

    正月十四的下午,我深一腳淺一腳走在春寒料峭、泥濘崎嶇的山路上,前往登封市東華小鎮跨越千年時空,趕赴一場靈魂之約。頂禮膜拜賡續千年,流傳百世的民間民俗活動---看擺“社”,一睹它千年未變的容顏。農耕時代遠祖先民擺“社”的真正意義和目的很明確直觀,就是酬謝社神(土地爺),祈求豐收。擺社也叫做社。它又分為春社、秋社。春社,大都在每年正月初三到正月二十舉行。擺春社目的就是答謝神明福佑蒼生,祈求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事順人和,豐衣足食,國泰民安。秋社在每年七月初七到七月二十舉行。擺秋社,大多是為了趕走瘟疫,免遭病魔涂炭,六畜興旺,天下太平之意?!皵[社”是漢民族幾千年來未曾斷更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它與封建帝王祭天祈福一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即根植于平民百姓當中,又盛行于達官貴胄之所。它不僅僅盛行于粵桂閩贛的客家人居住地,而且黃河流域同樣煙火鼎盛,經久不衰。

    穿過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車流人群,躲過街邊路旁美味飄香的誘惑,我徑直來到東華鎮龍年擺社的街西頭。只見一個由軍用帆布帳篷撐起的長約20多米,寬約3米的街邊大棚四穩八平地坐落在東華中學校門口。擺社的地方是一個筒子屋結構大棚,大門留在一面山墻上,門邊閃爍著時明時暗、五光十色的彩燈。一邊一個印著歡慶佳節的大紅燈籠隨著燈光的轉換不停地轉動著。門口左右兩邊的楹聯寫著“龍母降瑞威鎮四方平安”“真君賜福職掌八面財運”。在征得看“社”人的同意后,我抱著即神秘又崇敬的心情進入棚內參觀整個社臺上供放的祭品供果。只見供奉神明排位后面的是由登封地方非遺美食“蜜食”壘成的蜜食山。后面供臺上依次擺滿了林林總總、琳瑯滿目的供品水果,五谷雜糧。當然還有包括豬、羊、狗、雞、魚、插著小彩旗的大肉塊“三牲”,各種擺在盤中的糖果點心;紙扎做成的亭臺樓閣、金鑾寶殿;丹鳳朝陽、神龍入海等造型栩栩如生。凈瓶插花、搖錢樹、聚寶盆、金元寶等應有盡有,上百種供品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煙霧繚繞,仙氣飄飄,給人有一種夢回千年、置身人間仙境的體驗感。

    游看社臺供品的當時,幾個大約八、九、十來歲的小朋友圍在一片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糖果盤前邁不動了腳步,眼睛直勾勾地盯著臺上的東西,小嘴咂吧砸吧、直咽口水。我隔著社臺嬉逗這群小孩說道:“只準看,不能吃?!币粋€小男孩說“都流口水了,啥時候叫吃?”我笑著答道“等十六兒擺社結束后免費品嘗?!眹@20多米長的社臺環視拍攝了一圈后,我又和熱情的看社大姐進行了攀談,了解到:“擺社”在中岳嵩山地區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不知歷經了多少年的改朝換代、歲月更替;多少次易位讓權、帝王興衰卻依舊生生不息、流傳至今。大姐說,今年的“社”比往年規模都大,這是三年疫情過后擺社用的供品最全而多,極為少有的一次。是東華鎮上一位有名望的鄉賢主事操辦的,眾鄉親一同參與幫忙擺放布置。擺社期間,凡是前來觀看的人都可以免費吃“社飯”。擺社結束后所有的供品全部分享給父老鄉親,分文不取。

    看社回礦后,躺在宿舍床上,我想中原地區的“擺社”應該和魯迅先生筆下描述的“社戲”同根同源。它理所當然地應該和“儺戲”“二鬼摔跤”“打鐵花”“英歌舞”等民俗活動一樣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善存保護,發揚光大。我認為“擺社”并不是某些人所講的流傳于民間的封建迷信、宗教文化活動。它的存在恰恰更多反映的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遭受萬般磨難,雖九死而不悔、不屈不撓,向陽而生的堅韌品格。更是人們歷經災難而重生后,依然對生活充滿期許的那份滿腔熱忱與無比執著。正是有了這樣一代代、一輩輩生生不息的農耕文化的賡續傳承,使身居高樓大廈、街井鬧市的我們,有了遠離都市喧囂、人世間紛擾,找尋鄉音鄉愁鄉情的渴望與向往。有了回歸煙火人間的一方凈土,安神靜心的靈魂去處。留住瞬間美好,封存永恒記憶,傳承精神力量。

      


    【打印本頁】 【返回頂部】 【關閉窗口】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鄭煤集團信息管理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豫B1-20060044 豫ICP備12008426號

    地址:鄭州市中原西路66號       電話:0371-87781116

    全國互聯網安全管理服務平臺備案號: 豫公網安備 41010202002883號

    日无码_AV片网站_蜜臀影院_中日无码

  • <font id="db5lr"></font>
    <video id="db5lr"></video>
    <video id="db5lr"></video><code id="db5lr"><form id="db5lr"><del id="db5lr"></del></form></code>
  • <wbr id="db5lr"><nav id="db5lr"><legend id="db5lr"></legend></nav></wbr>